发布时间:2023-01-04浏览次数:655
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。瞿宏伦 摄
中新网贵阳8月18日电(记者瞿宏伦)2023年,贵州辣椒种植面积520万亩,仍是中国唯一超过500万亩的省份,预计产量770万吨、种植业产值30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以上、加工产值160亿元以上,产加销规模继续位列中国首位。
记者18日从第8届贵州·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新闻发布会获悉上述信息。
辣椒在贵州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,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。近年来,贵州将辣椒产业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推进,年均带动140万椒农增收,小辣椒成为大产业。
作为辣椒业界领域的交流合作重要平台,以“生态贵椒·香辣天下”为主题的第8届贵州·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(以下简称:辣博会)将于8月23日至25日在遵义市新蒲新区举行。
资料图为:遵义市新蒲新区的辣农在采摘辣椒。瞿宏伦 摄
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起介绍,本届辣博会主要设置开幕式及巡展、数字辣博会、辣椒产品(机具)展示展销暨辣椒美食文化推广、辣椒产业高峰论坛、新蒲新区美食文化节、项目观摩、产旅融合考察、品牌推介暨商务恳谈、辣椒新优品种地展等9项活动。
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,新闻发言人步涛表示,辣博会旨在持续加强辣椒业界领域的交流合作,搭建高水平对外交流平台,建立多层次的辣椒文化交流合作机制,共同推动贵州辣椒产业取得更大发展。
资料图为:遵义市新蒲新区辣农采摘的辣椒。 瞿宏伦 摄
截至目前,贵州规模化加工企业310家以上,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效应凸显。随着辣椒产品进一步扩展,食辣人群的增加、地区的扩大,辣椒市场需求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。
步涛告诉记者,贵州将以举办“辣博会”为契机,进一步做优辣椒品质、做强辣椒品牌、做大辣椒企业,深化交流合作,推进辣椒科研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文化传播全产业链建设,打造“辣椒强省”。(完)
中新网贵州沿河8月18日电 题:“斑鸠窝”:土家人味觉记忆里的“神仙豆腐”
作者 梁瀚泽 周燕玲
“斑鸠窝,斑鸠窝……”初到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,定能听到这悦耳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吆喝声,不仅语音让人费解,更不知道这是一道美食,但对于土家人来说,一碗带有浓浓乡愁味的“斑鸠窝”下肚,便可消暑清凉,从身爽到心。
图为贵州沿河特色美食“斑鸠窝”豆腐。梁瀚泽摄
在当地,“斑鸠窝”又叫“神仙豆腐”。豆腐一般是由黄豆做的,可沿河这种豆腐却是用树叶制作,这是一种泡在水里、颜色深绿、手感滑溜,吃到嘴里凉生生、丝滑细嫩、舒心爽口的小吃。
“斑鸠窝”是土家人的一种特色小吃。以当地独有的“神仙树”(学名双翅六道木,俗名“斑鸠窝”)之叶制作而成,其嫩叶富含果胶和氨基酸,果胶含量高是其能制作“豆腐”的主要因素。
在沿河街头,随处可见土家族大娘挑着“斑鸠窝”豆腐走街串巷吆喝叫卖,冉孝芝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只见冉孝芝娴熟地用菜刀把装在桶里的“斑鸠窝”豆腐划成几大行,再拿起来切成小块,放入碗里,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用冰凉的井水调制成的辣椒水倒入碗中,这道夏日里最清凉的美食便呈现在吃客的眼前。
图为制作贵州沿河特色美食“斑鸠窝”豆腐的树叶。梁瀚泽摄
“到山上采来叶子,把叶子洗净,用手搓或捣成糊状,加适量水,再加入草木灰(植物碱)搅匀,放置阴凉处10-20分钟即成。”冉孝芝一边忙着一边介绍,客人也在长知识的间隙接过一碗碗盛满的“斑鸠窝”豆腐。
“‘斑鸠窝’豆腐,翡翠般的颜色、嫩滑般的口感、酸辣交织的味道满足了土家人对食物独到的味蕾需求,在孩提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填充着我们随时都感到饥饿的胃。”接过“斑鸠窝”豆腐的冉奇振老人说。
土家人都知道,“斑鸠窝”豆腐好不好吃,关键还在于辣椒水的调制,辣椒水一般要用当地的井水,配上糍粑辣椒、大蒜、食盐、葱花、酒醋等,如果有条件,能在辣椒水里再添加一点木姜油、花椒油,再加几颗花生米、炒豆,那就妙不可言了。
“斑鸠窝”豆腐的来历,在当地流传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。在远古“洪水淹天”的时候,天上能飞的、地上能跑的动物都几乎灭绝了,由于洪水淹得太久,地上生长的植物都被浸泡死了。唯有生长在武陵山区高山地带一种特有的灌木丛,生命力极强,洪水退了,它第一个迎着春天的和风发了芽,有一对美丽的斑鸠相依为命,躲过了劫难,这些灌木丛就成了它们栖息的家园,绿色的树叶成了它们唯一的食物。
“家乡的味道始终是最深刻的记忆,我们土家人无论走到哪里,都惦记着家乡的‘斑鸠窝’。”远在新疆从事基建工作的土家汉子黎永周说,对于土家人来说,“斑鸠窝”是佳肴,更是家肴,在村里,几乎家家都会做。
沿河位于贵州东北角、乌江下游。传统的土家人住在吊脚楼里,吃大块肉、饮大碗酒、品“斑鸠窝”,唱土家山歌,讲土家话。放下农具的他们,会跳起古朴粗犷的摆手舞,释放心中的喜悦,表达对这片山水无尽的热爱。
千百年过去,“斑鸠窝”没有被五花八门的美酒、饮料所替代,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。土家人把乡情全部投射在“斑鸠窝”里,通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,化为舌尖上的万般乡愁。(完)